English

李健吾与阎逢春

1999-02-01 来源:光明日报 韩石山 我有话说

阎逢春,1916年出生,山西运城人,蒲剧著名须生演员。自幼随父学艺,唱腔苍劲有力,表演潇洒大方,尤其擅长帽翅功,在晋陕甘数省名望极高。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,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摧残,1976年在贫病中去世。死后默默无闻,若无其人。

阎逢春的名字后来所以能收入《辞海》,全凭了著名戏剧评论家李健吾的多方呼吁。1978年春夏间,南昆《十五贯》电影重新放映,李健吾去看了,听到有些观众对况钟在苦思闷想时帽翅的摆动很感兴趣,他不由得想起了阎逢春,随后写了《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》一文,在《山西日报》发表。

在这篇文章中,他将阎逢春的演技与京剧名角周信芳的演技作了比较,明确提出在《跑城》等戏上,阎逢春超过了周信芳:

“我看过上海京剧团周信芳同志的《跑城》,堪称一绝。后来我看到了阎逢春同志的《跑城》,才恍然于这个‘绝’字下早了,真是不怕不识货,只怕货比货……海派须生周信芳同志名气比他高,可是作为演员来看,说一句公平话,有些戏得让阎逢春三分。”

那些年,常有原上海剧专的学生来北京看李健吾。1978年秋季的一天,来了一位当时正负责《辞海》现代戏剧人物条目的老学生,向李健吾请教活人死人入辞典的问题。他们谈起了田汉、周信芳,还有黄梅戏的严凤英,都是在十年浩劫中死难的。或许是不久前刚写过关于阎逢春的文章吧,李健吾就谈起了阎逢春的演技,说他在蒲剧里也算是首当一冲的了,应当收入《辞海》。那位女同志唯唯否否了一阵子,面有难色。回到上海后给他写了一封信,意思是说阎逢春名气不大,演的又是地方戏,《辞海》不收了。

三年后,编辑《李健吾戏剧评论选》,收入《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》,李健吾特意在文后写了一篇千余字的《附记》,历述自己与阎逢春的交往,并再一次肯定了这位老艺术家的成就。

接下来写了与那位负责《辞海》现代戏剧条目的学生的谈话。文末感伤地说:“因而新版《辞海》就看不见阎逢春的名字。我心里多难过!不是为我当年的学生难过,而是为蒲剧的老艺人阎逢春难过!你演的戏不比周信芳差,只因为你在地方上演戏,就在历史上失去了你的光辉地位!像你这样的旧演员有的是。晋剧丁果仙就是其中之一。可能我那位学生看也没看过阎逢春的戏,他活着的时候又不懂得大锣大鼓地宣传,又不是京、海一带的‘红’演员,就这么被人‘另’眼看待了。”

错怪了学生。他的呼吁还是有效的。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和《辞海·增补本》中,都收录了阎逢春的词条。《李健吾戏剧评论选》好长一段时间没能出版,得到这个消息后,他又为《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》一文写了《附记二》。除披露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即将收入阎逢春的消息外,还提供了两则周信芳佩服阎逢春的轶事,以证明自己当初判断的正确。

一则是当时的蒲剧院院长赵乙提供的,说大约在1958年,阎逢春到西安演戏,在酒席上和周信芳相会,周对阎说:“你的《跑城》实在好,我不如你。”另一件是写此文前不久,《运城报》的编辑王雪樵告诉他的,说1957年阎逢春在上海演戏,请周看戏,周不屑一看,没有去;第二次请,也没有去。后来周混在观众席里看了《跑城》,便主动请阎吃饭,在酒席上说:“我后悔没有看你的戏,我实在不如你。”

《附记二》写于1982年1月31日,同年11月24日,李健吾就去世了。

不管以上两则轶事是实情还是传闻,也不管阎逢春究竟比周信芳强还是不强,让人感动的是,这么一位老学者,在他的暮年,还这样关心一位已故的老艺人的声誉评价。这种精神,实在是后世文化人应当仿效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